人类从未在18个月内搞定过一种疫苗,他们能行吗?
当政客们忙着相互甩锅,有一些美国人正在为战胜疫情不惜代价地付出。
比尔·盖茨,在《华盛顿邮报》的专栏中提出了美国战胜疫情的三步走计划。
第一步,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封锁。目前各州各县零星的封锁方法行不通,这是酿成灾难的关键,病毒可以跟着人们跨州自由旅行。
第二步,新冠检测必须简化更有条理,当前检测太少,花费时间太长,“这意味着我们并不了解实际感染人数,也无法判断病毒的去向和发展趋势。
第三步,加快以数据为基础的疫苗开发。
盖茨认为,如果科学家的工作顺利,疫苗将在18个月内准备就绪
18个月有多难
自1796年人类接种第一支天花疫苗以来,还没有任何一种疫苗,能在18个月内准备就绪。
而18个月的说法,其实是NIAID(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)负责人安东尼·福西,向美国公众给出的最后期限。
这个说法,已经遭到了专业人士的强烈抨击。
疫苗的研制,从来不是用月来衡量,正常情况下,至少花上10到15年。
每一种疫苗的诞生,都要经历以下这些阶段:
研究病毒特性、寻找候选疫苗、动物测试、临床试验(通常分三期进行)、监管部门批准、起草用法政策、小规模试产、大规模量产……
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步骤。
2019年11月,埃博拉疫苗通过世卫组织资格预审,获准在高风险国家使用,世卫组织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快的资格预审过程,但也花了整整5年。
更可怕的是,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卡在哪个阶段。
就像2003年爆发的SARS,美国的研究团队直到2016年才开发出能应用于临床的候选疫苗,可是那时SARS早已消失,研究经费也随之中断。
奥菲特介绍,即使在法规相对宽松的1960年代,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的疫苗,也要花上四年才能获批。
人类从未如此迫切需要一种疫苗,因此新冠病毒的候选疫苗才能一次次刷新历史。
根据世卫组织(WHO)的说法,目前已经有50多种候选疫苗用于临床评估,至少已经有两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。
要在18个月内完成目标,各方都在不惜一切代价,推动创新的技术和方案。
新疫苗最快秋天面世
3月16日,抢在和中国康希诺生物同一天,Moderna在美国率先开展了新冠疫苗的小型临床试验。
这是第一个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试验,目前有四十五名志愿者参加,而且研究人员首次对动物和人类进行并行而不是顺序的测试。